南阳市中华职业教育社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2024年,南阳市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市委、市政府、市委统战部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中华职教社特色优势,团结带领广大社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大统战格局,为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凝聚共识筑牢根本,增强职教社工作的凝聚力
组织开展的“凝心聚魂强根基 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学习活动,引导全市职教社系统、团体社员采取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实地宣讲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调动了社员为职业教育贡献力量的积极性。
二、统筹整合职业教育优势资源,服务乡村添活力
今年以来,南阳市社指导各县区社结合自身优势,立足乡村人才需求,组织开展林果管理技术培训班、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低压电工培训班等培训活动,培养了一批产业发展能力强、示范带动效果好、管理技术水平高的乡村振兴人才,为产业振兴、群众增收注入源头活水。
三、宣传工作取得成效,精心组织课题研究并及时转化
2024年南阳市社积极宣传报道职教社和社员的重大工作动态和工作成效,20余篇工作信息在总社和其他宣传平台刊载。7月5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发布2024年度规划课题立项名单,经专家评审,南阳市社报送的3项课题获立项。
四、积极组织社员参加各类活动,展现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水平和精神风貌
南阳市社积极组织各县市区社参与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通过悬挂横幅、现场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群众宣传职业教育,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形成崇尚一技之长的良好氛围。
6月18日至20日,河南省首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在信阳举行。南阳市社高度重视,积极组织社员参赛,并专门举办大赛提升培训会,提升社员的技能水平。最终,经大赛组委会专家评委评定,南阳市5所职业院校荣获9项大奖。
五、积极组织企业、学校开展招聘活动,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指导县区社联合人社、教育等部门开展线上向下招聘活动6场,广泛调研职业院校毕业生岗位需求和市场主体用工需求,搭建企业与院校、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助力企业招纳人才,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深化校企合作,以实际行动服务南阳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六、服务总社召开研讨班暨理论研究与建言献策交流会,助推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
11月1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研讨班暨理论研究与建言献策交流会在南阳市举行。市委书记王智慧出席开班式并致辞,全国30余名省市中华职业教育社专职副主任参加。此次会议对于更好推动我市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等高质量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具有积极意义。
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我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统战部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全力推动全市职教社工作向纵深发展,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上有新突破。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站位,积极融入大统战格局。继续以举办学习会、研讨会、座谈会、辅导报告会和社员读书会等形式,组织社员认真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中共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三、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结合本地实际,继续做好“一县一品”活动。各县市区职教社要结合本地实际,做好“一县一品”,打造自己的工作品牌,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品牌换影响,形成职教社工作的号召力、凝聚力。
四、做好课题研究和建言献策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好课题研究、建议献策,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五、注重利民惠民,助力乡村振兴。坚持统筹整合教育、培训和就业等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提高劳动者素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南阳落地见效。
六、加强组织建设,做好县级社换届工作。加强各县区社领导班子建设,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指导县区职教社换届工作“应换尽换”,优选领导班子,更好发挥作用。
七、积极组织参与总社和省社活动。做好河南省第二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第九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选推荐工作,做好总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和中华职教社年度规划课题的申报组织、管理服务、成果交流。
八、积极创建区域职业产教融合实训中心。会同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创建区域职业产教融合实训中心。争取“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论坛张仲景文化非遗传分论坛在我市举办。
2025年,南阳市中华职业教育社系统将以强烈的责任担当贯彻落实好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出实招硬招上用功,在求实效实绩上用力,打造更多具有中华职教社辨识度的工作品牌,为南阳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